牡丹产于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湖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株高1[形态特征]~2米。根圆柱形,肉质肥厚,皮灰褐色或紫棕色,香气浓郁。茎丛生,分枝短粗。叶互生,有柄,常为三回三出复叶,广卵形,侧生小叶较小,不等两浅裂或不裂。花单瓣,白色或略带淡红色,单生于枝顶。形状像五角星,浓密的棕黄色毛发,里面有7颗种子~15粒。黑色种子有光泽,花期4~5月,果期6~9月。
【生长环境】牡丹喜欢凉爽的夏季和温暖的冬季气候。需要一个阳光充足、雨量适中的环境。怕热怕冷,耐旱怕涝。牡丹是一种深层作物,需要深层、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、通风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或轻质壤土。它对土壤中的微量铜很敏感。不能种植盐碱地、粘土地、低湿地、树阴等阴凉处。
[种植技术]
#.选地整地:选用地势干燥、阳光充足、排水良好、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栽培。耕翻20~每667平方米施肥25厘米或堆肥3000~4000公斤。然后,做宽130厘米的高床,深翻30厘米以上,开沟宽40厘米,沟底要平整。周围挖排水沟。
#.繁殖方法
(1)育苗移栽多用于种子繁殖。
①采种和种子处理。牡丹种子在8月中旬和下旬成熟。当果实呈蟹黄色,腹部开始破裂时,收获豆荚。把它放在室内阴凉的地方,然后煮熟。当豆荚完全裂开,种子脱出,秋天立即播种。或者将一个种子和3~5个湿沙堆积备用。
播种育苗。8月中下旬随采随播。选择种子饱满、新鲜、无病虫害、黑色光泽的种子,播种前浸泡25毫克/升赤霉素溶液~用500C温水浸泡4小时或24小时,使种皮变软脱脂,吸水膨胀后下种,可提高发芽率。在整齐的苗床上,按行距25cm的沟条播放,沟深6cm的宽度为10cm,将种子与草木灰混合,然后均匀播放到沟内。覆盖3厘米细土,床面覆盖草保湿。遇干旱及时浇水,次年早春2~3月出苗。出苗后,揭开盖草,进行中耕、除草、追肥等田间管理。栽培2年,即可移栽。
(2)分株繁殖:分株8~九月采用丹皮时,结合分株繁殖。方法是:选择三年生健壮、无病虫害的凤丹,挖出全株,切下大根供药,选择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中小根作用。然后去除土壤,用刀从根颈切开,每根芽头2~三、尽量保留细根。8月下旬至9月上旬,整个种植地按行距50~60厘米、株距40~挖穴50厘米,每穴栽一株。种植后填土压实,然后将细土覆盖至满穴。
#.移栽:秋季9月中旬、下旬至10月初移栽。在整齐的种植地上,按行距50cmx40cm挖洞,穴深25cm,农家肥厚10cm,上盖细土10cm。然后,每个穴位种植2年生壮根茎1株或细根茎2株。种植时,将芽头靠近穴壁上部,理直根茎,扶正种植稳定,覆土压紧,使根部伸展。种植后浇1次人畜粪水1000公斤,覆盖细土略高于边界表面,防止积水。最终,边缘覆盖1层腐熟的畜粪或枯草,以防止干旱、寒冷和越冬。
【栽培管理】
#.田间管理
(1)中耕除草:移栽后第二年春季萌芽出土后,开始中耕除草。一年三次~四次。第一次在3~四月亮根后,第二次6~七月:九是第三次~10月,中耕、除草后结合培土。
(2)亮根:种植后第二年春季出苗后,取出盖草,取出根周围的土壤,亮出根桩,接受光照。2~3天后,结合中耕除草,再培育肥土。
(3)追肥:牡丹喜欢肥料。除施用足够的基肥外,每年在春季、秋季和冬季追肥一次。春季施用人畜粪水;秋季施用适量磷钾肥;冬季施用腐熟稳定肥料和蛋糕肥料。总之,施肥应严格掌握“春秋少,冬腊肥多”的原则。施肥量取决于植物的大小。
(4)排水灌溉:生长期遇旱,及时浇水。雨季应及时疏沟排水,防止积水烂根。
(5)摘芽:除种植外,第四年春季将花蕾全部摘除,使营养物质集中在根部生长,增加产量。采蕾应在晴天进行,有利于伤口愈合,预防疾病。
(6)修枝:每年11月初前,将枯枝、黄叶剪掉,运出田间,堆积堆肥。修枝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,减少病虫害发生。
#.病虫害防治
(1)病害
①叶斑病:对叶片有害。发生在4月中旬,8月~9月份病情严重。发病初期,叶片表面出现黑褐色斑点和霉菌。严重时,所有的叶子都会脱落。。
防治方法:①轮作3年以上;②增施磷钾肥,提高抗病性;③发病初期喷50%多菌灵8000~1000倍液体或50%托布津10000~1500倍液或1:1:每10天1次100波尔多液,连续2次~3次。
②灰霉病:对叶、茎、花有害。四月发生,五月发生~6月份病情严重。叶片上的病斑几乎是圆形的、紫棕色的或棕色的,轮纹不明显。在潮湿的条件下,病部长出灰色霉菌。茎上的病斑多为棱角和紫棕色,后期茎呈软腐状折叠。
防治方法:与上述叶斑病相同。
③锈病:花期开始发病,叶面出现淡黄褐色斑点,很快膨胀成橙色斑点,破裂后散发出黄色粉末。
防治方法:①选择地势干燥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,可少发病;②发病初期喷0.3~0.4度波美石硫合剂或97%敌锈钠200倍液,每7天喷2次~3次。
④白丝病:土壤和肥料是该病的传染源。尤其是红薯、豆科、茄科,发病严重。初期地上茎叶无明显症状。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,菌丝从根部穿过出土表,密布在根颈周围,长出一层白丝,有油菜籽大小的棕色菌核。由于根茎受损,植物疏导组织受损,逐渐枯萎死亡。
防治方法:①不宜与根茎类药材、土豆、豆科、茄科等作物轮作;②翻地时,每667平方米施入30%1.5公斤菲醌进行土壤消毒;③用木霉菌防治。木霉菌是一种真菌,可以释放土壤中的挥发性气体,溶解白丝菌丝,失去侵染性,寄生在白丝菌上,使菌丝或菌核死亡。
(2)害虫:幼虫可用900/0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;白蚁用80%敌敌5000倍液灌注根部防治。
[收获与加工]
#.收获:一般移栽后3~从8月初到10月初,四年收获两次。8月份收获的丹皮称为“新产品”,水分多,加工方便,加工后为白色,但产量低;10月份收获的丹皮称为“老产品”,质地坚硬,加工困难,但质量和产量都很高。收获时,选择晴天,先挖出周围的土壤,然后挖出所有的根,摇动土壤,结合分株,剪下大、中、粗根基,加工药用,细根作为繁殖材料。雨天不要挖,否则丹皮遇水会变红变质。
#.加工:将切好的新鲜根堆放1~2天后,稍微失水变软后,取下须根,晒干即为“丹须”;然后用手握住新鲜的根,用力扭转顶部,使根皮一侧破裂,皮肤心脏稍微分离。然后,一只手握住不开裂的一侧,另一只手握住木心,将木心顺开裂向下拉,分离时剥去木心。然后顺手抚平根条,晒干成“丹皮”。将皮色较差的根条,用玻片或碗片刮去外表栓皮,并将木心去掉,晒干即成“刮皮”。将不方便刮皮和抽心的细根直接晒干成“粉丹”。加工干燥时,严防雨淋、露宿和接触水分,否则会变红变质。
一般每667平方米2500平方米的干货~350公斤,高产时可达500公斤。折干率为35%~40%。丹皮以条长粗壮、皮细肉厚、面色白、圆直均匀、粉色足、芳香气浓、亮星为佳。
[tag]花卉知识[end]
种植技术,花卉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