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参种植技术要点
选择良种壮苗
(一)切根栽培
选根,有伤痕、病虫害损伤的根不能作根。收获季节,选择植物生长强壮、根发育充实、无病虫害的丹参留种,种植时随挖随栽。还可以结合收获选择留出良好的生长,直径粗 0.3~0.7 cm,发育丰富,色泽鲜红,无腐烂,无病虫害 1 年生侧生根的根上段作用,其他部位作药用。将种根捆成小把,埋在土壤中,或用湿沙储存,到明年春天取出种植。不宜选用老根和细根,老根易空心,须根多,产量极低,细根生长不良,根条小。上根段和下根段发芽时间早于中根段,应分开种植。
必须按根的生长顺序切割,种植时不能倒栽,否则不会出苗。一般上平茬下切成斜茬,可防止倒栽。
根的粗度必须在 0.7~1 cm,太细出苗率极低,甚至不出苗。
(二)种子繁殖
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法,也可采用直播法。丹参种子发芽率较低,为 70% 左右,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发芽率。用 30~35 用温水浸泡种子 10~12 h,取出稍微晾干,放在温度下 25~30 ℃和湿度 95% 在上述环境中发芽,每天翻转 2~3 次,经过 5~6 d 有 60% 种子可以通过露出胚根播种。育苗移栽,于 3 月下旬播出,按行距播出 8~15 cm 水平开沟,沟深约1 cm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盖一层薄土,稍加镇压后浇水,每穴播种种子 7~10 粒。7 天左右,丹参开始出苗,让苗接受阳光照射。出苗后期苗、定苗、补苗,每次 667 m 2 播种子 1 kg。夏季阳光太强,为了防止阳光灼伤幼苗,应该铺一层薄薄的稻草。
育苗管理时要注意人工除草。苗高5~10 cm 按行株距 30 cm×20 在田间移植cm。10 月移植在大田,每667 m 2 移栽密度为 8000 每株,中等地力 667 m 2 为 9000 株,每一块贫瘠的土地 667 m 2 为 10 000 株。
土地整理
丹参是一种深根植物,应选择气候温和、阳光充足、空气湿润、土层肥沃、土壤疏松、排水良好、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。丹参不宜种植在沙土和粘性土壤中。丹参喜欢生茬地,玉米、高粱、大豆、小麦是前茬作物的最佳选择。地选后,播前每次 667 m 2 腐熟粪肥15000~2000 kg、油饼 50 kg、过磷酸钙 30~50 kg 作基肥(三者混合堆垛后最好施用),深耕 30~40 cm,起 成 上 宽 50 cm、 下 宽 70 cm、 高20 cm 覆盖黑色地膜,保湿保温,促进早出苗、早生根,准备栽种。
剪叶断根
幼苗大叶在幼苗起床前剪掉,只留下叶柄和心叶,以减少水分蒸发。种植时在根茎下 5~10 cm 切断部位,促进新根的发育,方便种植。
栽种方法
在垄的两侧,按行距 30 cm、株距 18~20 cm 栽植。在垄面开穴时,穴深以苗根伸直为宜。如果苗根太长,应该把下部剪掉,保留 10 cm 种根可左右生长。将幼苗垂直立于穴位,培育土壤,压实至微露心芽,每垄种植2 行,每 667 m 2 栽植 10 000 株左右,深度以“深不埋心,浅不露根”为宜,种植后立即浇水。种植时,要提高种植质量,采取种植后立即检查、及时纠正、浇水、合理密植等方法,避免因大量死苗而缺苗断垄。
田间管理
(一)中耕除草
丹参早期生长缓慢,应及时松土除草。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可用于除草,但不能用化学方法除草。一般松土除草 3 次,第 1 次在苗高5 cm 时进行,第 2 次在 6 月,第 3次在 8 月。种植分根法时,结合松土使幼苗容易长出土面。
(二)追肥
结合中耕除草追肥 2~3 次。第 1 二以氮肥为主;第一 2 腐熟粪肥可与过磷酸钙和硝酸钾配合使用15次 kg;第 3 次于 8 月初,可多施肥,促进根系生长。
(三)摘花
摘花是增加丹参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或必要措施。丹参的产量与不摘丹参的产量有很大的不同。摘花越早,增产效果越明显。经常摘花。丹参是一种无限开花植物,在开花期间经常开花 10 天摘花 1 第二,连续几次。除留种地外,分批切除花苗,控制生殖生长,有利于根系生长。
(四)排水
丹参种植密度高,夏季高温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,防止水腐烂,导致产量减少。丹参种植现场的水是丹参根系发育不良和腐败的重要原因。种植丹参前,应做好现场排水管理,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。
病虫害防治
丹参根腐病害根,使地下根发黑腐烂,地上茎叶枯萎死亡。发病初期用 50% 多菌灵 1000 倍液浇灌,与禾本科植物轮作。以幼虫为害蕾、花、果,导致花蕾脱落,影响种子质量。喷洒从现蕾期开始 50% 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或 50% 西维因 600 倍液防治。栽种要在 11 月 15 最近结束了,在此期间尽可能提前种植。
[tag]花卉知识[end]
花卉知识